第五百一十一章 抵达萨尔浒-《明帝国的崛起》
第(2/3)页
一百五十万辽东军户,如同种子一般洒在这广袤、富饶的辽河平原之上。
一名辽东镇的军户大多能分二三十亩好地。在没有农业机器之前,单靠人力、畜力,一个人哪里耕种得过来?显然是要用奴隶,或者雇佣长工。
当然,现在哪有当长工的人?傻子才干,自己给自己种地不好么?到处都是良田,只是缺少人种。
而正在军中服役的士卒,每人可分四五十亩地。跟着张昭出塞作战的士卒,每人可分八十亩地。
张昭之所以要这么做,就是要尽快开发辽河平原。这是一种另类的“包产到户”。华夏民族只有不够种的地,哪有地多起来不知道怎么种的事?
而且,张昭还有一个想法,那就是要为后续收税做准备。把土地都分下去。按照这些土地的面积,可征收的税就多起来。
否则,你指望着那些百姓主动把开荒的土地拿到县衙去登记,然后主动缴纳皇粮国税,那怎么可能?
傻子都不会干这种事。
所以,他直接把土地都先给分配下去,反正到时候就按照土地面积来收。
另外,辽东还有大把的土地没有开垦。开平那边正在招募建设兵团,一个个的往这些富饶的土地里洒过去。
…
在抚顺所逗留两日后,张昭在抚顺关又停留五日。因为抚顺关的地位比卫所还要重要。
这里不仅仅是一座关城,还是东北最重要的边贸之地。不仅仅是建州三卫,海西女真各部都会来此交易。
张昭历来是主张对商人征收重税。主要是大明的商税太低了。只有3.3%。
当然隐性成本不少。不过,那是朝廷要做的事情。保证商路通畅,规范市场,打破垄断、地方保护主义,这是朝廷的责任所在。说白了,就是把商人们的隐性成本降低,把钱都收到朝廷的口袋里来。
加征百姓的土地税,这会搞的官逼民反啊。而且,直接破坏消费市场。折腾商人可就没有这种风险。特别是只从事贸易转运的传统商人。
张昭花费数天的时间调研,接见幽州商行在此的经理,以后军都督府的名义定下来征收商税的规章制度。
是以,四月的最后一天张昭才抵达萨尔浒,这明末时的名城。大明在辽东战略态势彻底转为守势的那一战:萨尔浒之战。
当日,辽阳军左卫千户杜声用火炮轰塌萨尔浒的城墙,此时还没有修复。一个大大的豁口,正好方便城内外的进出。只是在午后的阳光中看起来有点丑。
第(2/3)页